升空 一一远征北极点日记第12篇

2016-08-04司马南阅读 339

Top of the World – Carpenters
http://a.meipian.me/4jh8or2

在靠近北极的地方,辨别方向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只能说沿着太阳照耀的方向,我们通过狭长的船舱进发。

在船舱的出口到直升机平台,这一段被严格禁止拍照,因为害怕耽误事情。这一段的路上每一个关键点都有工作人员如交通警那样用两只手做出动作告你应怎样。 直升机的螺旋桨呼呼呼的扇动着巨大的风,发动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是第一个被提溜出来上直升机的。 我的顺序号是025,春晓是024,按顺序应该是他先上,但因拍摄工作需要,我在前边,他在后面, 凡5人一组, 不再按严格顺序来,我们五个人站在那里,我站位突前,便第一个被叫出列…… 一个两步的粗粗的小梯子,踏上去,径进入直升机的机舱。 在介绍会上已经见过的有些谢顶膀大腰圆的驾驶员披挂整齐地坐在他的位置上,他并没有看我。 我自己进去往左偏一点儿,然后再向右坐在驾驶员身后的位置上。这脑子乱转,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了吴健民大使,他当时就坐在驾驶员身后的位置上…… 米2机舱并不特别小,座位也非那么狭促,比之十多年前我在澳大利亚乘过的直升机要大许多,那次在澳大利亚大堡礁上空飞行,印象中,机舱里只有驾驶员、我与另外一个人。一架三个人的小灰机灰呀灰,与这次六个人的大灰机灰呀灰比起来,这一次安全感更强。 扭头看了一眼,我身后坐着另外三个乘客。 他们端着相机全神贯注不停地掀动快门。

我前面的驾驶员突然回头看了我一眼,示意什么,这时没有人能够说出话来,因为马达的声音实在太响了。他是什么意思呢?一时间我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事情……低头看到大大的耳机放在我的座位的右手边,我意识到他是让我带上这个耳机防噪,非常感谢,细吧细吧(谢谢),俄罗斯的飞行员大概从反光镜里看到了我没有戴降噪大耳机。 我把巨大的耳机挂在耳朵上,立刻,噪音小了许多。 从进入机舱开始,我不断在说话,麦克风挂在我领口处紧贴着嘴,事实上我并不清楚在巨大的轰鸣声当中,我说话的声音电视机前的观众在节目播出的时候,到底能不能听得清楚。我没有大声喊叫,我知道肉嗓子和米2直升机的马达比起来,无论如何也喊不过它…… 听得清听不清都是天意了。 忽想起,在电视节目中,看那些在直升机上直播的记者,他们说话的声音电视机中听起来效果还是可以的……我恨自己超级联想功能,这个时候还能想些老远老远与此刻不相干的内容来。 大概是关于吴健民的联想使我意识到安全带的重要,安全带找到了一端,而另外一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找到了又扣不到一起来,就在这忙乱中,我瞥斜一眼机窗,发现直升机悠忽之间已经升到了很高的位置,北冰洋海面与立面清晰的巨大冰山就在我的脚下,这是什么心情啊! 日本电影《追捕》,那个面容冷峻带着刀疤的男人骑在马上,将真由美(那个小女生)一把拉到马上来,马扬开四蹄飞奔的时候,电影的主题歌通篇只有一个字的歌词,拉呀拉拉呀拉,拉呀拉呀呀拉……啊,现在我就是这种心情。 我的右手,春晓全神贯注,进入工作状态,这小子很敬业。

这张照片太珍贵了。 这是我在米2直升机上,通过右前方的三个窗户,拍摄到的北冰洋法兰士约瑟夫群岛冰山一角。

通过直升机左侧的窗子,拍摄到脚下冰山的情景。现在想象不出来,为什么会有红色的影晕?也许是直升机的色彩,被太阳光照射反射到了水面上,再被我拍照下来。 哎呀妈呀,太复杂啦,这个初中一年级学过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反射定律,在北极点这个地球的极点上也是一样的。

人在直升机上,没经专业训练,搞不太清楚自己到底飞多高,但据我们在破冰船甲板上,观察直升飞机的经验判定,这个位置不应该很高,也许只有一二百米、二三百米。 脚下的冰面积巨大,这浮冰大块地面积照片不能将其摄入,其边缘处在太阳照耀不到的地方似阴郁的情感表达,对我们的到来,对我们飞机马达的欢呼声,它似乎没有响应,依旧沉沉地板着脸,脸上的肌肉的纹理清晰可见。 看着大象皮一样的厚重的纹理, 亿万年冰川说法或许有道理的

这张照片构图不错,斜线将一张照片分做三个基本部分,最上边看到天,中间看到莽莽的冰原,下边则看到黑沉的北冰洋海水。 难能可贵的是,照片右中区,太阳光在这里形成一个视域高点,反射着温暖的阳光,平衡了冰原的沉郁寒冷

这张照片意外地让我们看清了驾驶员左后脑勺周围以及他前方玻璃窗内狭小空间里面的全部内容。 可是够乱的呀。 中间的一个力点扯起几根弹簧,弹簧的底下坠着一个东西,之所以用弹簧的道理,怕是在剧烈的颠波中这个东西避免过大的震动,这是一个什么东西,我们就不去管他了。 驾驶员穿着皮衣服,并不是很厚。 他发已不多,在发根部齐刷刷剪很很短,我怀疑他像我一样,在刮胡子的时候顺便把头发一部分刮掉,如此,才能够有整齐的边缘。 而是他用的肯定不是电动刮胡刀,电动刮胡刀没有办法刮得这样整齐……

换一个角度来看,驾驶员的发型依旧,他的前方玻璃上下布满了各种各样的仪表,这些仪表的复杂程度,比我小时候看到的手扶拖拉机的仪表多多了,也复杂多了。

驾驶员在扭头往左看,他的脑袋后边有一个大大的降噪耳机,跟我们带着的耳机是一样的,在降噪耳机的下面,有一个带着可以扳动的按钮的装置,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 机舱内显然很久没有打扫过了,如大学里的男生宿舍一样,尘土与凌乱中散发着野性之美和强烈的男性荷尔蒙激素的味道。

从飞机的左前窗看到的冰川一角,大角和无数小的冰块儿组合在一起,这个玻璃不知道是因为雾气的缘故,还是玻璃本身没有擦干净,画面的质量大受影响

我在飞机的左侧得到了一张精彩的照片,这张照片将飞机的内侧与外侧一块拍了下来。 太阳出现在我们的左侧,我甚至能够感受到太阳的温热。必须跟各位讲清楚的是,机内温度很高,为了防止冻着,我们穿得太多了,对再增加一丝热度都变得敏感。 太阳是如此之强烈,机舱内热乎乎的,这张照片热烈而脏兮兮的,太阳下的冰原出奇地冷静、沉郁、自在……

看看这个架势,在机舱里,我不停地解说着,当然主要是说北冰洋,说千姿百态的冰川,说黑郁的深不可测的大海,说法兰士约瑟夫群岛…… 扭头看了一眼我的搭档,摄影师小李此刻的状态简直是牛大发了,但见他左手一支机,右手一支机,左右开工同时操纵两台摄像机,一边记录着我在机内说话的情景,一边拍摄机窗外冰川的画面。 见过很牛的摄像师,没有见过这么牛的摄像师。想一想摄像师出身的著名的导演张艺谋顾长卫,想一想中央电视台那些拿遍了摄像大奖的摄像师,哪一个人牛得过此人?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上有双枪老太婆,中国古典小说中有手持两把斧子的李逵,进入后电视时代又有了手持两台摄像机的春晓大哥……

又是一张同时将内部和外部的情景同时摄入一个画面的照片

两台摄像机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这个米2直升机恐怕考虑了在机舱内观察外边的方便,所以玻璃不是并排几块,而是上下都有。现在这张照片,便是通过上下三块玻璃对外拍摄的,效果自然比较理想。 但也有缺陷,玻璃总有反光,致使拍摄出来的照片与裸视情况下直接拍摄的照片还是有距离的,细心的观众能够分辩出来。 但除了鹰,应谁能够飞到天上去直接拍摄下照片来呢? 即使是内蒙古草原、新疆草原上最凶猛的鹰,到了北极地区也会被冻僵了翅膀,腾空而起拍摄裸眼直视的照片,鹰是做不到的。

这张照片,是我在直升机的机舱内对着地面拍摄的,约相当于总面积大概四分之一的面积,左下角的鞋是我的,画面在每一个点上都有内容。红色的地面,黑色的机器,白色的设备,灰色的管线,黄色的突起物,绿色的小装置,谁是干什么的俺一点儿也不知道,俺知道在地板上还有一些脏兮兮的小东西,那是一拨又一拨的乘客脚下带的尘土……

飞机在空中盘旋,基本上正飞的时间很少,忽左忽右,翻飞上下,不断地绕着圈儿,这是为了让乘客能够最大限度地看到冰川的情景,让坐在不同位置的乘客拍摄到完美的照片,后来在甲板上观察,发现飞机飞是几个8字形

在直升机驾驶员的左侧,有这样一块地方

左侧窗户的上沿,能够看到飞机螺旋桨从这里呼呼呼地飞过

北冰洋冰川最美的地方,因阳光照射的缘故,黑乎乎的北冰洋水面与阴郁皑皑极地冰川 居然湛现出蓝色优美的弯度,让我想起了小时喜欢的芦苇荡。 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总是和自己以往的经历能够勾连起来,调动原有的生活库存,形成新的审美境界。

在飞机上能够看到一片一片的广袤的冰川,你能够看到冰川和那些海水形成清晰的边界,这样广袤的冰川有一天真的会消失吗? 据英国报道,英国的美国的法国的德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北极冰川数量正急剧减少,在20年时间内,北极冰川将在炎热夏季完全消失,地球会失去“白帽子”,这项研究报告甚至极而言之,到2020年夏季时,轮船将能够通过开阔水面航向北极。 也就是说,五十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将失去功用,因为宽阔的水面再没有什么冰需要它的来破除。也就是说,没有核动力破冰船的中国人开着轮船就能直接到北极点了? 真的会是这样吗? 我是将信将疑! 二十年之内就会有这样的画面吗? 在飞机上,我在想,也许这是科学家搞错了?也许是善良的人为保护环境故做怂人之说, 也许只是基于政治利益而用科学的方式表达而已.

假定北极冰川消融速度加剧的确是真实的,那么另外一场饕餮盛宴即将在人类社会上演,石油开发商们或许正在窃窃偷喜,因为他们可借此机会随时准备发掘北极丰厚资源。 气候条件变得日益严峻,俄罗斯加拿大挪威荷兰等等其他北冰洋周围的国家都对北极丰厚的资源虎视眈眈,极力寻找新的商业与贸易机会。由此可以断定,那些耸人听闻大讯北极冰川融化的人,也许有商业化的考虑,或正在实施一项宏大的商业计划。

研究人员首先称,正在快速融化的北极地区是一枚“定时炸弹”,有可能给全球造成至少60万亿美元的损失,这个数字一出来,所有的害怕自己生意受到损失的商家便惶惶然,于是这宏大的商业计划书便启动了。 有人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对北极冰川融化事实不承认态度。科学的事实不由得你承认还是不承认,社会的事实往往借助科学的事实,甚至虚拟科学事实,来寻找商业上的爆破点。 就目前的资料看,两个方向上的话,均有科学家站出来言之凿凿。 一则,此前外界普遍认为北极海冰创纪录的减少是一件经济上有益的事情,因为这为北极地区的海运和钻探提供了更多空间,北极地区有可能蕴藏着世界30%未开发的天然气资源和13%未开发的石油储量。 二则,科学家调查发现,北极对海洋和气候的重要影响意味着,随着北极地区加速融化,其造成的气候变化可能给全球带来粮食减产、洪水泛滥和基础设施受损等不利影响。 炒股的人都知道,当牛市和熊市两个方向放话,股评家无论怎样都说得头头是道的时候,股民们完全无所适从。

四层冰川的剖面深不可测

一斜自有三分美,如此曼弯儿醉伶人

直升机的仪表盘与连绵的冰原

敬业的好小子

飞机驶离冰原

辽阔壮丽的北冰洋

在直升机返回的途中,在驾驶员的左前窗发现了我们的核动力破冰船

这个庞然大物只占据了窗户的一角。

我们的直升机飞回来了 即将在破冰船的停机坪降落

轰鸣的马达声音减弱了, 红色的小蜻蜓安全地降落在停机坪上. 噪声突然停止的那一刻,一种身心的愉悦油然而生. 我想这种愉悦,一方面来自于安全从天上飘落的兴奋和自豪, 另外一方面则是噪音消失之后身体的不适紧张随之解除. 俄罗斯方面安排短暂的升空飞行是有道理的,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在高噪声的条件下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但时间没有多大功夫。假如这架直升机在天上转两个小时, 估计我们不仅没有拍摄的兴趣,而且还会生出生理症状来。研究表明, 当噪音为90分贝时,人们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的反应时间延长;达到95分贝时,瞳孔会扩大;达到115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会降低207。 噪音产生于振动, 直升飞机上的振动是一种共振,亦即飞机发动机激振的频率范围与飞机其他各个组成部分自然频率重叠,产生大振幅的振动噪音,安排我们上一天的时间短一些,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呢,噪声的危害还没有来得及显现,我们已经飘然而落。 这一切安排的恰到好处,下来的人都觉得时间太短,没玩够,期待着下一次再飞。 领队曾某人,是环球时代国旅的老总,此番御驾亲征,足见对这个活动的重视。 老曾问我:感觉怎么样啊! 爽啊,爽呆啦!冲天一飞,不虚此行……

迎接我们的人健步前来

乘坐核动力破冰船就已经够传奇的了,还乘坐直升飞机上天, 也许明天还有机会乘冲锋艇…… 过瘾过瘾,大大地过瘾.

About the Author

By visit / Administrator, bbp_keymaster

Follow visit
on 8月 09, 2016

No Comments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